Ajanta 10      

古印度擁有傲人的精神文明與哲學思想,並孕育出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宗教。從遠古時期,印度就有修行者棄世在山野間苦修,他們有時利用天然岩洞,有時以人工掘穴作為住所,這可說是宗教石窟的開端。到紀元前後,印度的石窟藝術逐漸進入蓬勃發展時期,歷經數百年發展,留下不少結合天然地形、建築、雕刻與繪畫,巧奪天工的石窟建築。

阿旃陀石窟位在由瓦格拉河切割出來的馬蹄形山谷中,佛教徒大約從西元前二世紀起,開始在高約78公尺的花崗岩崖壁上開鑿石窟,作為淨修場所。在西元 4到 6世紀間,接受輪迴觀念的許多貴族與富人,為了尋求來生的福報,慷慨的供養僧徒,並捐贈金錢聘僱工匠與藝術家興建、裝潢石窟,原本構造簡單的石窟,逐漸成為華美的藝術寶庫,內外添加無數精緻的雕刻與繪畫。到了7世紀後,隨著佛教在印度式微,阿旃陀石窟的僧侶逐漸散去,石窟湮沒於荒草灌叢中,最後被人們遺忘。直到1819年,被一隊狩獵的英國士兵無意間發現,古老的阿旃陀石窟才再度引起關注。

Ajanta 4    

Ajanta 3 

Ajanta 15    

Ajanta 13    

Ajanta 11        

Ajanta 8    

阿旃陀石窟全都屬於佛教石窟,總數共29個,可以區分為兩種不同功用。第一種石窟稱作塔堂窟或拜堂窟,內部設置有佛塔,是信徒及僧眾們禮拜的場所。第二種石窟稱作僧房窟,在方形的大廳周圍,設置許多小房間,供修行僧人住宿。早期的僧房窟設計平實、簡單,到後期才添加上繪畫和雕刻裝飾,內室也設置佛像供膜拜,逐漸結合禮拜與住宿功能。

Ajanta 7 

Ajanta 14 

Ajanta 16    

Ajanta 17 

Ajanta 18    

中國唐朝的玄奘法師曾遊學印度。他在西元627年時出發,經西域、中亞地區到達印度,直到西元645年時才返回長安。玄奘返國共帶回657部佛教經典,他除了致力翻譯佛經外,並將自己遊歷印度的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根據研究,玄奘於卷十一中描述的摩訶刺侘國東部深谷中的阿折羅寺,就是現今阿旃陀的第26窟。玄奘前往摩訶刺侘國時,觀察到當時大小乘並行,但異道興盛,佛教逐漸式微,因此他提到該國首都「伽藍百餘所,僧徒五千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綜習。天祠百數,異道甚多。」至於有關阿旃陀石窟的描述原文節錄於下。

「國東境有大山,疊嶺連障,重巒絕巘。爰有伽藍,基于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閣層臺,背巖面壑,阿折羅阿羅漢所建。羅漢,西印度人也,其母既終,觀生何趣,見於此國受女人身,羅漢遂來至此,將欲導化,隨機攝受。入里乞食,至母生家,女子持食來施,乳便流汁,親屬既見,以為不祥。羅漢說本因緣,女子便證聖果。羅漢感生育之恩,懷業緣之致,將酬厚德,建此伽藍。伽藍大精舍高百餘尺,中有石佛像,高七十餘尺。上有石蓋七重,虛懸無綴,蓋間相去各三尺餘。聞諸先志曰:斯乃羅漢願力之所持也;或曰神通之力;或曰藥術之功。考厥實錄,未詳其致。精舍四周彫鏤石壁,作如來在昔修菩薩行諸因地事。證聖果之禎祥,入寂滅之靈應,巨細無遺,備盡鐫鏤。伽藍門外,南、北、左、右各一石象。聞之土俗曰:此象時大聲吼,地為震動。昔陳那菩薩多止此伽藍。」

印度歷史的文字記載非常缺乏,因此一本大唐西域記會成為印度重要的史地專書,應該是玄奘始料未及的。

arrow
arrow

    Eric‧攝影‧雜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