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uvre david 3a.JPG   

開始看畫。既然是在法國,就先看看幾位有名的法國畫家。

大衛(Jacques-Louis David, 1748~1825):誕生於巴黎,領導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新古典主義畫風。拿破崙掌權時期兼任宮廷畫師,曾以拿破崙為主角創作多幅作品,羅浮宮內約十米長,六米高的“拿破崙加冕圖”,經過很難不被吸引。

拿破崙加冕圖(Coronation):記錄拿破崙為皇后約瑟芬加冕的片刻。畫面以拿破崙和約瑟芬為中心,由拿破崙自己進行加冕,教皇只能坐在後方觀禮。反對約瑟芬當皇后的拿破崙母親,雖然拒絕參加典禮,拿破崙還是命畫家將母親畫在後方貴賓席裡。強人喜歡憑自己的意志修改歷史,古今皆然,只是苦了畫家背負虛構、造假的惡名(還好沒人說是大衛自己揣摩上意拍馬屁),畫面再細緻、華麗也彌補不了個人志節被折扣的損失。

Louvre david 3.JPG  

薩賓婦女的調解(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abine Women):羅馬建國之初,男多女少,為確保有足夠婦女繁衍子嗣,便偷襲、強擄鄰邦薩賓婦女。三年後薩賓國王重振旗鼓領軍進攻羅馬,除了報仇也想救回自己的女兒,但女兒已嫁給羅馬國王並生下小孩,因此出面想阻止這場戰事。以“薩賓婦女”為題的畫作大多都著重於“強擄”的場景,大衛這幅畫卻突顯中央代表純潔、良善的白衣女子帶來的和平曙光。

Louvre david 1.JPG  

雷奧尼達在溫泉關(Leonidas at Thermopylae):溫泉關戰役是發生在西元前5世紀間波斯帝國與希臘城邦間的戰事(2007年好萊塢電影《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說的就是這個故事。),畫面正中央為斯巴達國王雷奧尼達。

Louvre david 2.JPG  

馬拉之死(The Death of Marat):描繪法國大革命時期,激進派領袖之一的馬拉於1793年在浴室被一位貴族女孩刺殺後的情景。(大衛共畫了三幅馬拉之死,收藏於布魯塞爾的比利時皇家美術館的是最後版本,也是最常被引用的版本。)

Louvre david 5.JPG  

荷拉斯之誓(The Oath of the Horatii):描述古羅馬兩個家族間決鬥的故事,荷拉斯一家三兄弟對父親立誓和敵人勢不兩立。

Louvre david 11.JPG  

扈從帶回布魯特斯兒子們的屍體(The Lictors Bring to Brutus the Bodies of His Sons):布魯特斯是羅馬共和國第一位執政官,他的兒子試圖推翻共和,恢復君主制度,布魯特斯選擇大義滅親。畫面中布魯特斯被安排在左前方陰影裡,後方兒子的屍體和右側悲慟的婦女處於明亮面。宮廷鬥爭、人倫悲劇,相似的劇情在兩千多年後電視連續劇裡依舊受歡迎。

Louvre david 10.JPG  

海倫和帕里斯的愛情(The Love of Helen and Paris):俊男美女一見鍾情的故事,兩個人私奔到特洛伊後,引發一連串的戰事與紛爭。

Louvre david 4.JPG  

幾張大衛畫的仕女圖。

Louvre david 6.JPG

Louvre david 7.JPG

Louvre david 8.JPG

Louvre david 9.JPG  

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安格爾追隨大衛的新古典主義風格,他最為一般人熟知的畫作是以土耳其浴場和後宮為場景的裸女圖,不過畫家本人倒沒去過土耳其,或許創作原由有部分是為了迎合當時法國上流社會對東方情調的一點意淫,但從畫家不斷的修改、研究過程,還是可以看出安格爾想到達完美的決心。我個人喜歡大衛和下面德拉克洛瓦的畫作多於安格爾,所以就不多介紹了。

Louvre Ingres 1.JPG

Louvre Ingres 2.JPG

Louvre Ingres 3.JPG

Louvre Ingres 4.JPG

Louvre Ingres 5.JPG

Louvre Ingres 5a.JPG

Louvre Ingres 6.JPG

Louvre Ingres 7.JPG  

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 1798~1863):19世紀法國畫壇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間的學派爭端,安格爾和德拉克洛瓦各為代表。其實古典主義多點理性與嚴謹、浪漫主義多點直覺與奔放,對後人來說,能有不同畫風欣賞都是好事,不好評斷是非、優劣。

自由領導人民(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這應該羅浮宮內德拉克洛瓦最知名的作品(還被Coldplay拿去當 Viva La Vida專輯封面),紀念1830年的七月革命,畫面中央是手持紅、白、藍三色旗幟的自由女神,跟隨著來自不同階層的群眾。

Louvre Delacroix  8.JPG  

薩達那帕拉路斯之死(The Death of Sardanapalus):德拉克洛瓦曾經遊歷過非州,因此有些作品洋溢著異國情調。我在羅浮宮看到兩幅薩達那帕拉路斯之死,各有風采。故事是巴比倫國王不願自己的財富與女人落入敵人手中,於是在城陷前夕下令焚燒珠寶、屠殺嬪妃、僕役、牲畜。在凌亂、失序的畫面中,國王卻是躺在床上冷眼以待。

Louvre Delacroix 1.JPG

Louvre Delacroix  1a.JPG  

摩洛哥的猶太婚禮(Jewish Wedding in Morocco):

Louvre Delacroix  5.JPG  

塔耶堡戰役(The Battle of Taillebourg):

Louvre Delacroix  6.JPG  

唐璜遭遇船難(The Shipwreck of the Don Juan):

Louvre Delacroix  2.JPG  

墓地少女(Girl Seated in a Cemetery)、裸女、騎士圖:

Louvre Delacroix  3.JPG

Louvre Delacroix  7.JPG  

Louvre Delacroix  4.JPG  

拉圖爾(Georges de La Tour, 1593~1652):這位畫家的寧謐、冷靜的畫風在巴洛克盛行的年代裡顯然沒受到太大注目,死後很快被人們遺忘,20世紀初才又重新被發掘出來。拉圖爾喜歡燭光營造的強烈明暗對比,幽暗裡的輪廓乍看似有若無,細看才逐漸清晰,這種效果只有畫筆表現得出來,我敢說市面上所有印刷出版品全都失真,和觀看原畫感受大不相同。

方塊A的作弊者(The Cheat with the Ace of Diamonds):拉圖爾現在最為人所知的一幅畫,共有兩個版本,從詐賭者手上拿的是方塊A或梅花A可以分別(另一幅收藏在美國)。

Louvre La Tour 1.JPG  

聖湯瑪斯(Saint Thomas):

Louvre La Tour 2.JPG  

油燈旁的抹大拉(Mary Magdalene with Oil Lamp):

Louvre La Tour 3.JPG  

木匠聖約瑟夫(Joseph the Carpentor)

Louvre La Tour 4.JPG   

arrow
arrow

    Eric‧攝影‧雜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